到人民中,从舞蹈生发地再出发
中国艺术报
2014-12-05
乔燕冰

“昨天,老艺人教的勒巴舞也有模仿青蛙、老虎、大象、老鹰、猴子等动物的动作,和您教的东巴舞有什么区别? ”“这两种舞蹈虽然动作相似,但东巴舞是必须在祭祀、消灾等仪式中跳的纳西族东巴教宗教舞蹈,而勒巴舞是在节日喜庆时跳的民间大众舞蹈;勒巴舞跳起来像这样欢快而热烈,东巴舞却缓慢有韵味,就像这样……” 2014年12月1日,在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中国舞协、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承办的2014中国文联文艺培训志愿服务项目——舞蹈培训(云南第二期)纳西族民间东巴舞课堂上,手持板鼓和板铃法器,身着东巴教主服装的授课教师、已过花甲的非遗传承人和国伟和他的爱徒被学员团团围住,问题一个接一个,师徒俩或用吃力的普通话或借助“翻译”边回答边示范,简直应接不暇。

事实上,这只是此次在云南丽江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培训中的一节课。针对当地需求,主办方邀请云南省民间舞蹈非遗传承人和中央民族大学资深舞蹈教师分别开设了东巴、勒巴、弦子以及藏族、朝鲜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舞蹈课程,并举办“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与舞蹈民族志”等专题讲座,来自全国各地15个省区市,特别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近200名基层舞蹈工作者参加了培训,并与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自己民族的舞蹈文化。

“我们教蒙古舞时要求学生收颈、叉腰,但蒙古舞课上,敖登格日乐老师对颈部的要求恰恰是放松,原来我们这么多年教得都不对。今后一定根据培训所学进行相应调整。 ”连续参加两期培训的昆明学院音乐学院舞蹈教师普慧难掩激动向记者历数收获。“还有以前我们只从形态和技巧上教学,没从民族舞蹈的发生、文化背景底蕴和特质去理解动作来源,比如肩部运动是来源于展现民族的盛装服饰,刀郎舞是狩猎后要进行的一种仪式舞蹈等。 ”普慧坦言,和很多学员一样,身在云南却从来没有机会向当地资深民间舞蹈艺人请教,更不用说跟高校各民族舞蹈专家零距离学习。“实际上在大学学到的,可能已经是专家的学生教的舞蹈,而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又看不到,所以我们这一代很多在基层从事艺术教育的人,常常处于这种夹缝的尴尬中,要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常常是有心无力,所以这种学习我们太需要了! ”

来自昭通财贸学校高中的付晓同学说,她的理想是考入艺术学院,毕业当舞蹈老师。鲁甸地震摧毁了她在龙头山镇家中的房屋,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她准备今年艺考的决心一度受挫。此次中国舞协邀请她参加培训,她又重拾信心。

12月2日,大理市海东镇向阳村委会中节村广播喇叭播出了北京舞蹈家要来给大家演出的通知。12月3日,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县政府前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三家村、中和村、上吉村等多个村庄和镇社区的千余纳西族为主的村民兴奋等候……作为此次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人民中去——中国文联、中国舞协“送欢乐下基层”志愿服务演出点燃了这里的热情。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众多优秀青年舞者带来的蒙古族顶碗舞、朝鲜族舞、傣族舞、维吾尔族舞、敦煌舞等多种民族舞蹈,与具有千年历史的白族非遗项目大本曲,大理白族原生态霸王鞭舞、绕三灵舞,纳西族勒巴舞等云南当地少数民族歌舞同台争辉。不仅让当地老百姓饱了眼福,更让当地民间艺人与北京诸多专业舞蹈家在交流中大受裨益。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罗斌介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人民中去是中国文联、中国舞协志愿服务遵循的宗旨,更是艺术生命的根本。此次志愿服务将是一个长线规划,从深入舞蹈资源丰富的云南开始,未来将覆盖全国,以打捞非遗舞蹈项目为切口,期待完成全国舞蹈新集成,“把脉”和“校正” ,并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舞种交流发展。“我们要回到各民族舞蹈生发地,从‘根’上再出发!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