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民学术成就暨长篇历史小说《神医扁鹊》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艺术报
2014-04-25
郑未

在建设文化强省中,河北省委制定了“加强‘文艺冀军’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平台推出多名领军人物。4月15日,由中国民协、河北省委宣传部等主办的郑一民学术成就暨长篇历史小说《神医扁鹊》研讨会在京拉开了这项文化高端队伍建设规划的序幕。罗杨、向云驹、刘锡诚、陶立璠、雷达等60多位领导和专家到会发表精彩评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向研讨会发来贺信。(详见本版)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鸿儒在致辞中说,河北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其中郑一民同志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不仅是河北文艺界的一面旗帜,在全国也享有盛名,不愧是“全国民间文艺界一员大将”。

郑一民从事民间文艺和文学创作近50年,发表各类文章860余万字,出版专著、编著33部,在全国学界是一位有相当影响的旗帜性领军人物。其学术专著《东瀛圣迹考》,以“填补国内学术研究空白,居国际学术研究领先地位”的成果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他担任第一主编的《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等多项大奖。他近期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神医扁鹊》,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立意高远,表述生动准确,故事跌宕起伏,融史实、传说、虚构为一体,成功塑造了一代旷世神医、奇医、医圣扁鹊的形象,颂扬了中华医学始祖扁鹊惊天伟业和传奇人生的大型史诗力作。

在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肯定了郑一民的学术成果和长篇历史小说《神医扁鹊》,对河北重拳推介人才构建“文艺冀军”领军人物的措施给予高度评价。不同于一般研讨活动的是,出席此次研讨会的不仅有领导和专家学者,而且学者门类众多,既有著名文学和民间文艺评论家,还有医学界、出版界著名专家学者。多学科专家从不同角度评价了郑一民的学术成就与价值,为各地扶植培养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和发挥文化艺术名家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提供了借鉴与经验。

给郑一民学术成就研讨会的贺信 

闻知郑一民先生洋洋七十万字长篇作品《神医扁鹊》问世,举办研讨,欣喜非常,信祝。

郑一民先生是成绩卓然的民间文艺家。在近十余年中国文化界开创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他做为中国民协副主席、燕赵之地民间文艺队伍的主将,以广博的民间文化素养、高度的文化责任和一腔热忱的文化激情投入其中,为抢救、整理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做出突出贡献。他给我的印象是,在文化上堪称赵文化的活字典,在情感上深深根植于民间的乡土,在行动上雷厉风行,坚守在抢救保护第一线。正因为这样,他才创作出如此有份量的作品,热情讴歌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位巨人——中医的先祖扁鹊,把他声情并茂地拉进当代读者的视野中来。

我为一民为弘扬中华文化传统而取得的新成果感到十分高兴。

河北文化底韵深厚,文学传统渊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省。今天的河北,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令人关注的是,河北有远见,讲科学,重实策,着全力,尤为重视人才,推崇贤能,在推动精品力作上下功夫。人才与精品是文化繁荣的标志与关键。由此放眼,河北文化新的繁荣一定会到来。

我祝研讨会成功,祝一民再接再励,在自己的事业人生的黄金期再放光彩。

冯骥才    

2014·4·13

郑一民,男,汉族,1946年生,河北内邱县人,笔名欣然、肖政,民盟成员,正高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民协六届、七届副主席,河北省文联七届、八届副主席,民盟河北省委第九届第一副主委。现任河北省民协主席、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徐福千童会秘书长、河北省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是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徐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学会会员等。创作出版《东瀛圣迹考》《历史与文化的沉思》《萌动的大地》《燕王扫北》《王莽赶刘秀》等著作33部,屡获国内外大奖,是河北省乃至全国民族民间文化界旗帜性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学者观点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郑一民从一位民间文艺家的立场出发,以一种民族化的范式,一种文化的视角,一种历史的态度,还原历史传说,再现扁鹊的传奇人生。在不脱离历史本真和学术规范的框架下,把遥远神秘的历史事件和传奇人物的人生鲜活地表现出来,巧妙地融文学性、学术性、史料性、可读性为一体,开拓出一种文化内涵的纵深度,营造出史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独具一种民族化的诗意韵味,这种以特有的文化立场观照历史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发掘出了我们伟大的祖先用艰辛的步履在我们脚下这块千年沃土上所留下的精神财富。《神医扁鹊》不仅能与读者对话,还可以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对话,与世界对话。

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社长)

郑一民的长篇小说充分利用了他的民间积累,把一个离我们有几千年之远、印象越来越模糊的历史进行了重写,用小说的真实再造历史的真实,这种对历史的重写是民间文学变作家文学、口头文学变书面文学的一次凤凰涅槃。作为一位民俗学家,他不仅把传说的素材丰富化,逻辑化,而且还充分地利用史料文献、典故成语和文化资源把民间世俗的生活与历史典故结合起来,还原历史,塑造人物,展现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长卷。

刘锡诚(中国文联研究员、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

把人写成神不易,把神写成人更难。虽然我们都是常见的老朋友,读他的大作,真要刮目相看了。郑一民,你了不起呀!特别是“奇诊赵简子”、“四望齐桓公”几章,构思很巧妙,有特色。“奇诊赵简子”用医案背后的政治搏斗体现名医医术的价值,紧张扣人;“四望齐桓公”直面病症,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规劝彰显了一代大医防病于未然的高超医术,同时也鞭笞了齐桓公讳疾忌医的恶行。

陶立璠(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

自信、坚定、沉着,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郑一民先生。我和一民兄相识、相交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展开。河北地处京畿,又是文化大省。一民兄一踏上民间文学集成征途,便表现出极大的文化自信。短短四年时间,在一无资金,二无编制、三无人员,四无办公地点的情况下,发动民间文学工作者,完成全省民间文学普查。仅河北省就收集整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资料7亿6千多万字,并亲自参与编辑出版河北三套集成地、市、县卷本726部。为三套集成国家卷本河北卷的编纂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三套集成外,一民兄全面关照河北民间文化,并悉心加以发掘和保护,将河北民间文化的影响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河北藁城“耿村民间故事村”、邯郸武安固义村驱傩(捉黄鬼)仪式、千童城徐福文化等,都通过国际学术会议,已经广为人知。在非遗项目的申报、民间文化之乡的建设、民间年画的抢救、古村落保护等方面,他总是一桩桩、一件件落到实处,从不张扬。这种自信、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民间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雷达(中国作家协会原创作研究部主任)

选材非常之好,我们近期很久没有遇到关于医学、中国医学家这样题材的长篇小说了。在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其意义越来越彰显。现在,写历史人物的作者不少,但能把一位医学人物写活写深很难。郑一民通过近30年对素材的发掘、研究、积累,浓墨重彩将一个神话式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故事结构跌宕起伏、奇趣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中华气派,描情绘俗高扬民族精神,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道德水准和独有的创作风格。

杨亮才(原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社长)

一民是个人才,像他这样既懂民间文学又懂行政的人实在不太多。看到作者几尺厚的手稿,每个人都会震撼。如果说用电脑打字的人是用机器做文章,郑一民是用心和血在书写自己。今天他得到大家的认可,我觉得实在是难能可贵。一民的成就和经验不仅是河北的,而且也应该是全国的,应该向全国推广。

万建中(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书中刻画的十二位弟子,各有特色,性格突出。例如虢太子历经磨难脱胎换骨,由娇气的太子变成知晓民间疾苦,立志成为良医的壮汉,与出身贫寒的其他弟子形成鲜明对照,读后令人信服;子舆虽憨直,却憨直得令人可爱。全书的众生相虽性格各异,却给人传递了一个哲理,创新与进步是靠刻苦进取得来的,在科学面前只有不断探索、虚心学习才能有大成。书中的人与事处处张扬着正能量。

常祥霖(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原副主任)

郑一民在我心目中是属于政文兼通的复合型的领导干部人才,他身兼数职,在处理完繁忙的行政事务之后,竟然在学术上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实在是令人佩服。研究郑一民现象,我们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位著作丰硕有建树的学者,更是独具慧眼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和他接触,总能够获得一种鼓舞人心的不懈追求的力量。

赵书(中国民协顾问、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我们相处多年,郑一民是一位非常有激情和开拓精神的人。看到他寄来的著作,我很震惊。我们文艺界应该有基因疗法了,因为民间文艺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基因,而民间文学又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对民间文艺忽略得太厉害了,我们不能再让民间文化的精华在数据库里睡觉,应该把民间文艺的资源利用起来,让它发挥出作用,活跃我们的生活。

刘晔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神医扁鹊》的出版可以说是惊现!小说从扁鹊学医到行医,从民间到宫廷,从医德到艺术,进行了记传式的表现。小说情节生动,矛盾冲突精彩,前后伏笔连环,读来津津有味。我希望在这个小说写出之后,能够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把中医的口诀偏方等传播开来,因为与中医相关的艺术形式真正是凤毛麟角。可喜的是,同名电视剧已经在河北开机,我盼望这部表现中医治患者于未病,讲整体调理,传达着中华博大精深文明和几千年实践积累的神医传记早日问世。希望郑一民真正塑一个母学,让他的徒弟、后学以及所有从事艺术的工作者,从他这里得到启发和素材。

刘润为(《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

神医扁鹊的故事在中国是大人小孩都知道的事,但我们对扁鹊还是一种比较陌生的状态,还没有发生情感上的联系。一民同志的《神医扁鹊》价值不仅在于他用艺术的形式把我们带进了扁鹊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让我们在跟随着这个人行进的过程中,与这个人在情感上发生强烈共振的过程中,获得远比历史典籍和民间传说更为生动、丰富、深刻的精神内容,而且还取决于他扎实的创作功力、朴素的艺术风格以及作者与扁鹊相通的精神品格。

梁鸿鹰(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神医扁鹊》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大众化、平民化、性格化,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文化风貌与风俗人情。全书广泛吸取民间文化资源,荟集民间传说、古方验方等,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扁鹊的身世、人生经历娓娓道来,靠情节本身、靠对话等塑造人物性格,让我们看到,这个仁医急公好义,悲天悯人,慷慨大度,思想开阔,又极富科学精神,哪种病多就钻研哪种病,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他向来相信“忠良之后自有天佑”,“行孝之人定享安康”,把行医与促善、向好结合起来,强调养性养心,自省自重,珍视生命与珍视人生共进,富于正能量的感染力。

李佃贵(河北省中医院院长)

我读郑一民的小说是含着泪读的,多次被书中的人和事感动。中华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但至今没有一部叫响海内外的文学作品,《神医扁鹊》填补了这项空白。特别令我惊叹的是,作者没有学过医,书中所写的医案医理很精准,这是很难得的。这部书塑造了我们医祖的光辉形象,对弘扬医德和当代医生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王占福(河北大学教授)

语言是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神医扁鹊》这部书我读了三遍,全书运用谚语、俗语、歇后语467条,这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还有大量方言土语、排比、比喻、对偶、释语等巧妙运用,不仅彰显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使文章和人物生动活泼。这种功力,没有对生活的深厚积累,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参悟,是很难做到的。从语言学角度来评价这部书,可以说是民族语言的精彩画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