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文学创作坚持历史真实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凤凰网
2013-05-13
李彬

“创作一部文学作品需要时间的积淀,文学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坚持艺术化表现形式,这种创作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013年5月11日,2013年“中原大讲堂·河南博物院讲堂”在河南博物院顺利举办,二月河作了《历史与艺术》的讲座,并在讲座中提到了文学创作的“历史成分”。 

基于市民对文化、艺术的渴望,二月河的讲堂发生了“爆棚”、“一座难求”现象,作为主办方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万万没有想到。二月河结合自己的历史小说创作经历,讲述历史、文学与艺术关系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他侃侃而谈时不乏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地为广大市民讲述了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原大讲堂”活动承办方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员说,这是一场两个小时有余的精神盛宴,参与的市民人数超出了预想,这反映了市民对文化生活的真实诉求,科学知识普及、文化素养提升等已成为市民日益追求的精神享受。

二月河是《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历史小说的创作者,他对历史大人物的肯定评价有三个原则:一是有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二是发展了当时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水平,改善了人民生活;三是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二月河论历史不是就历史论历史,创作历史小说需要对历史本质有必然的了解。他认为,他之所以肯定康熙大帝,是因为他坚持的历史真实,不仅仅是历史事件,而是反映了历史最本质的东西。

《康熙大帝》的创作是一个积极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二月河对康熙大帝给予了肯定评价:康熙鼎盛时期,中国的版图是1400万平方公里绘制了中国第一张地图,这就给中国现在960万平方公里版图面积一个法律上的肯定;他3次亲征准噶尔,平定了新疆,还是第一个解决台独问题的皇帝;康熙本人通7门夷语,数学、音乐、医学、书法、诗词,都可以和当时的顶尖学者媲美。

讲座结束后,二月河在回答观众问及莫言活动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莫言获得“诺奖”对中国文学艺术成就是一种积极的推动,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进步和发展,巩固了中国文学在世界中的地位,是国人最大的欣慰。

据悉,今年5月至6月,“中原大讲堂”系列活动还将在河南省博物院举办5场讲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