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出了中国人是怎样活着的”
——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1年6月2日,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人民文学出版社、陕西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齐雅丽,陕西省作协党组成员、作协秘书长王芳闻,陕西省作协创联部副主任王晓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以及评论家雷达、孙郁、白烨、阎晶明、陈晓明、南帆、王必胜、贺绍俊、何向阳、胡殷红、朱晖、栾梅健、牛玉秋、李星、韩鲁华、彭学明、洪清波、邵燕君、蒋原伦、王春林、储兆文、李云雷参加了会议。
《古炉》讲述了发生在陕西一个名为“古炉”的村子里的故事。那里贫穷闭塞却山水清明,村人们保有着传统的烧瓷技术和浓郁的民风古韵,彷佛几百年来从未被扰乱过。但动荡却从1965年冬开始了,古炉村里的几乎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各怀不同的心腹事,集体投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直到1967年春,这个山水清明的宁静村落,演变成一个充满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作者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将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在读者面前,是作家对这场历史大浩劫的人文解读。小说命名为“古炉”,也是明写一个小村落,实写整个中国和民族。因为这个村子是烧瓷的地方,“瓷”的英文是CHINA,亦为中国。由此也见出作者写整个民族的宏大立意。
聂振宁认为《古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宏大历史叙事中深怀大美情怀的的乡村文本。在这部作品当中,贾平凹是用一种见微知著的方式进行历史文化反思。作品工于对话、精于藏巧的大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写作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对于文化大革命这十年的表现和反思是三十年来至今依然是当代文学写作中的重大主题。李敬泽认为,在整个当代文学,特别是三十年文学关于文革表现的书写的谱系中,《古炉》是很强大的、很独特的。《古炉》是在量子力学的水平上做出的宏大叙事。
孙郁认为,从未庄到古炉村,与鲁迅一样,贾平凹的写作再次进入到探讨中国乡村精神这样一个历史话题里,而且做得非常好,不仅涉及到农民问题,而且把中国民间的一些信仰、残存在中国百姓间好的东西如何被破坏掉都很深切地表现了出来。在《古炉》这部小说里,贾平凹把他所喜欢的对图腾的寻找、对乡下文明的思考,通过一个个乡村人物形象和细节场景表现了出来,并记入了很多自己的希望。在他的笔下,唯爱哀鸣的人才能跟神明进行对话。从未庄到古炉村,维系乡村人内心的文化因子慢慢都消失掉了,贾平凹写出了问题的残酷,所以是一部大的忧患之书,让人看完感到心灵的震撼。
雷达认为,贾平凹这部小说的贡献在于他写出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血液灵魂中最深藏的东西,即所谓真正的中国经验、中国情绪,中国人是怎样活着的。
与会者认为,《古炉》的叙事呈现了散漫的特点,不是以情节来推动小说,而是以细节、场景来推动叙事。叙事节奏是缓慢的,贾平凹在快与慢、变与不变、动与静、大与小、强与弱中深刻地展示出了乡村生活和乡村精神的面目。这样一种写作样态体现了作家对中国传统小说描写方法的继承。正如贾平凹所说,没有真正,只有生活,他通过自己的书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与会者表示,贾平凹的这种叙事经验,使人看到了中国乡土小说叙事的传统在今天被超越的可能性。过去一段时间的小说里,基本上是把乡土空心化、抽象化,贾平凹以他对细节的描写,把这种被空心的传统又还给了小说本身。尤为与会者赞赏的,是贾平凹写作的姿态。贾平凹表示他在写作《古炉》时并不关注读者对这本书的态度,所以《古炉》的写作是心里面没有读者的写作过程。与现在一些作家在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就显露出巴结读者的态度相比,这种姿态在今天非常难得。虽然《古炉》的耐读或者说难读是与会者的共同感受,但贾平凹作为一个作家的写作态度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肯定。
从《古炉》的创作,与会者还探讨了作家的理性参与程度问题。即创作中作家的参与和怎样体现深度的的问题。
在长达四年的写作过程中,贾平凹用了三百多支签名笔,于2010年5月完成了64万字的新作,并且修改三稿,每一稿均是一字一句执笔重写一遍,写作字数近200万字,新作在规模上让贾平凹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贾平凹说,《古炉》是他迄今为止表现小说民族化最完美、最全面、最见功力和深度的文本。相比于《废都》《高老庄》《秦腔》《怀念狼》等,创作《古炉》的过程是更为愉悦,更加得心应手的。《古炉》的故事和人物,是实际存在过的。虽然也如《秦腔》的故事一样都是些日常生活琐事,但却在这种日常生活的铺叙中显现着悲剧的必然,在群像中凸显了大事件中的几个重要人物,而且因为题材本身的性质,情节的张力要比《秦腔》大得多。他创作的追求就是用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他一直在朝着当代小说民族化的方向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