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作是经历许许多多痛苦磨砺的过程——时代、生活与我的音乐创作
王立平 满族,作曲家,词作家。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主修钢琴,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要作品:纪录片音乐《潜海姑娘》等;故事片音乐:《戴手铐的旅客》《少林寺》等;电视连续剧音乐:《红楼梦》等;影视歌曲:《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太行颂》《飞吧鸽子》《少林寺》《牧羊曲》《大海啊故乡》《驼铃》《枉凝眉》等。
1984年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开始负责音乐著作权保护工作。二十多年来,为推动我国著作权法的制定、实施和完善,做了大量社会工作。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
曾任中国电影乐团团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 今天的音乐创作缺了什么
音乐创作跟不上,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心中缺了点敬畏。对什么敬畏?对观众的敬畏。要知道不是作曲家指指点点听众应该怎么去欣赏,而是首先要做群众的学生,知道群众是怎么想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再写给听众。
生活中不能离开音乐,人们都喜欢音乐,因为音乐也可以载道,可以表达感情、寄托情怀。人们有时好奇,想知道音乐背后的故事:这些音乐都是怎么来的,怎么写的?其实,作为音乐人,挺苦、挺不容易的。有人会想,弹弹琴、唱唱歌,多快乐啊。大家可别信,不是那么回事儿。听音乐、享受音乐时快活,但创作是经历许许多多痛苦磨砺的过程。
经常有人问我,中国的电影音乐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到共和国火红的五六十年代,都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深受喜爱的作品,不但能听,而且能够口口相传,可现在还有多少新的电影歌曲在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