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母亲卖门票,姥姥放映电影,那时候的一排水泥凳、一面白墙、一束奇异的光,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 1月26日,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届国际微电影展映盛典在北京举办,青年电影人刘卡达站在舞台中央,娓娓道来自己的光影故事。
“长大后,我执掌摄影机,奔赴西藏,走到满洲里,路过长白山,一间廉租房,一台旧电脑,一条电影之路,这就是我人生所有的电影印记。 ”近年来,刘卡达执导了多部微电影作品,这一次由他导演的《77公路》入选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届国际微电影展映,“电影是我人生的梦,它是照亮我整个生命的那束最坚硬的光” 。
像刘卡达一样的电影人还有很多。此次展映活动的主办方——中国影协微电影工作委员会、国际传播工作委员会和北京亚细亚影视制作发行有限公司等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届国际微电影展映面向海内外广泛征集作品。一个半月的时间,组委会共征集到微电影作品7000余部,其中国内外高校报送6000余部,政府、企事业报送1000余部。所报作品中有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作品100余部,国外作品200余部,分别来自于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韩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经西南大学文学院200余位师生、 100余位影视专业人士初评,共计评出入围作品200余部,含国外入围作品18部;又经过20多位国家级影视审查委员会成员、艺术家的终评,评出优秀作品70部,其中国内作品63部,国外作品7部。主办方表示,这20多位国家级影视审查委员会成员、艺术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体现了展映的学术性和权威性。“看了今年的一些作品,我想到了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 ‘在微小的面积上,集中了惊人的丰富。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评审委员王一川评价。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映注重公益性、学术性,具有全媒体、多终端展映等特色。收集到的作品涵盖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三大类别,均体现出题材新颖、故事生动、镜头语言丰富、审美品位高等特点。 “规模非常大,专业性很强。 ”西南大学文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评审委员刘帆说。“2015年,是中国微电影上台阶的非常重要的一年。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评审委员周星看来,“这也预示着2016年的微电影将从这里拉开一个更大的帷幕。 ”
获悉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展映活动举办的消息,近百位各界知名人士、明星或亲临展映盛典送来祝福,或提笔写下衷心期许。导演宁敬武说,这是非常顺应时代潮流的一个活动。“大学生成了微电影创作的主力军,他们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充满了创意。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陈宏认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导演胡雪桦觉得,这让年轻人有了一个平台,可以去施展他们的才华。 “学术规范,方向引导,模式打造,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 ”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许柏林强调说。此外,导演黄建新及演员斯琴高娃、刘之冰、茹萍等众多影视界知名人士和演艺新秀,也都为此次展映盛典发来寄语,或通过镜头献上祝福。
盛典分为“世界影像” “天地光影”和“追寻梦想”三个篇章,分别对政府、企事业单位优秀作品,高校优秀作品,国际优秀作品及优秀组织单位进行了表彰。“微电影的内容是更加通俗和大众化的。 ”独立编剧关赞说。而在《活戏》导演张语洋眼里,微电影已经成为了她生活和学业的一部分。“能让自己可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这个行业。 ”职业经理人聂磊则表示,微电影是一种新的宣传方式。“我们现在离不开微电影。 ”俄罗斯投资人谢尔盖说,由他投资的微电影作品A l i v e这次也有幸获得表彰。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入选展映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将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流媒体等进行推广传播,力争形成影视作品的素材和IP,进一步孕育出优秀大电影、电视剧和网络剧。同时,通过此次活动发掘出的优秀导演、摄影、演员等人才,也将通过征集展映活动等渠道进入公众和影视业界的视野。“微电影,其实不再微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评审委员尹鸿感叹说,“微电影的舞台像今晚这个舞台一样,已经变得越来越大。 ”“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有健康的网络文艺作品,占领健康网络阵地。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表示,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为促进微电影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在盛典现场,青年演员林鹏被授予本次活动形象大使的称号,许柏林为其颁发了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