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如何拓展市场空间形成产业优势
黑龙江日报
2007-09-07
杨宁舒

民间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化进程已经受到各省的关注。在我国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文化艺术产地,“产地优势”正在向“产业优势”转变。如福建的寿山石、景德镇的陶瓷、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山东潍坊的风筝、浙江东阳的木雕、江苏无锡的泥彩塑、藏区的唐卡等等,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旅游事业和地方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作为边疆省份的黑龙江,也并非无“宝”可寻。女真的铜镜、鄂温克的绣花地毯、满族的青瓷和刺绣、海伦的剪纸、赫哲族的鱼皮鱼骨制品、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的桦木桦皮制品等等,在全国独树一帜,特色鲜明。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好丰富的民俗资源,走出一条黑龙江民间文化产业的特色之路,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民间文化艺术产业

中国民协常务副主席白庚胜在谈及民间文化产业建设时说,我们现在谈的产业和传统的产业不太一样。民间文化艺术过去有没有产业?有。如果没有丝绸文化产业、酒文化产业、陶瓷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中国文化对国外的传播将非常困难。但是,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因为它是一种作坊式产业,不是工场式产业;它不是大机器生产的产业,而是小规模手工生产产业;它是单一、粗放性的产业,而不是集约性的、精致化的产业。现代的民间文化产业有资本运作、高科技武装、策划、经纪人、代理人、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要建设的是整体的民间文化艺术产业链,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极大的拓展与延伸。因此,民间文化的产业建设,要立足于传统产业的优势,并把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理念、技术引入其中,打造现代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航空母舰,使之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被动停留在“原生态”北方民间艺术品艰难生存

来自第二届东北文博会的思考

第二届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8月29日在沈阳开幕,在民间艺术展区,来自全国的民间工艺品荟萃一堂,同台竞技。记者几天内数次到黑龙江艺术品展区采访,得到的答案都是“销售不太理想”、“看的多买的少”等等,黑龙江的民间工艺品缘何不受市场欢迎?大老远从黑龙江各市县赶来参展的民间艺人,把这归结为当地的购买力差。

趋同性文化产品难有市场

果真如此吗?记者采访中发现,本次展会东北三省的民间艺术都打出了“满族牌”和“东北民俗”牌,推出满族的剪纸、刺绣和歌舞,表现东北民俗的农民画、布艺画等,但各省彼此的面貌并不突出。就黑龙江本身而言,来自各市县的民间艺术品彼此之间也未拉开距离。记者粗略统计一下,一个黑龙江艺术品展区,就有3家剪纸、3家蛋雕、2家粗陶工艺品和3家桦皮工艺品,这其中大部分工艺品彼此相似,缺乏独有特色。以剪纸为例,来自哈尔滨的民间艺人带来了南方剪纸艺术中常见的花鸟鱼虫、梅兰竹菊、财神、童子、钟馗等题材,但表现黑龙江题材的却很少,具有代表性的海伦剪纸和方正剪纸此次并没有参展。

当今世界,趋同性的文化产品越来越没有市场,民间工艺若不具备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不突出,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家庭作坊式经营影响规模档次

此次参展的我省民间工艺品,大都制作原始、工艺简单,部分产品做工粗糙,还停留在作坊水平上,因此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以桦皮工艺品为例,虽然来自黑河和大兴安岭的民间艺人带来了酒壶、背包、礼盒等工艺精细的桦皮制品,但一些普及性的小型制品,如发卡、头饰、项坠、钥匙链、小盒子等,做工还很粗糙,缺乏创意,远不及俄罗斯的桦皮制品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而作坊式作业让民间工艺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来自黑河、曾获“全国十佳艺人”称号的民间工艺家陶丹丹说:“我参加了不少展会,包括深圳的文博会和哈尔滨的哈洽会等。像百件左右的小型订单我能接,但是大型订单我从来不敢接。原因是我们还是手工作坊式的作业,人手少,生产能力很有限。”陶丹丹说,黑龙江的桦皮工艺品通过个人销售、展览销售、组织销售等渠道,一直在市场上俏销。但这种销售还是作坊式的,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据省民协副主席王益章介绍,目前我省的民间工艺家大多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在经营,缺少资金扶植,事业举步维艰。在生存尚且艰难的情况下,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搞创作,也无力扩大再生产,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他们还缺少技术扶植。民间工艺源于民间,依托于传统,受原材料、制作技艺等多重因素限制,导致包装不够精美,细节不够精巧,现代性不强,受众群狭小等等,因此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亟需升级和改进。

缺乏团队精神创名牌打市场受限

本次参展的我省民间工艺品,虽然由省文化厅统一组织参展,但参展单位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没有形成合力。此次参展的剪纸、蛋雕、桦皮制品、黑陶、木雕、根艺等参展单位,都是各自为战,彼此不合作。王益章说,目前我省的民间工艺多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缺乏组织和团队精神,创名牌打市场因此受到限制。这方面,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

另外,定价缺乏参照,时高时低,也是我省民间工艺品市场受挫的原因之一。记者现场了解,一件不足20厘米高的粗陶工艺品,要价500元;工艺很粗糙的现场塑像,200元不讲价;一张杂志大小的剪纸作品,要价100元;一个最简单的蛋雕作品,也要200元;一件根雕与书法结合的作品,要价几千元;一件精美的葫芦漆器,要价上万元。这种定价是否过高?来自哈尔滨的剪纸艺人单虹说:“我不认为价高,因为它是我的创作成果。我的《八仙过海》在深圳文博会卖过3000元,在沈阳这里,我只要700元,你说高吗?”来自齐齐哈尔、彩色相纸溶刻画创始人吴多超说:“我的作品在欧洲展出时很受欢迎,最小的一张也要卖20欧元,在这里小型作品只卖20元,你说高吗?”带来很多精美的漆器、现代雕塑和木雕参展的孙先军说:“我制作一件漆器,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耗时耗力,工艺极其复杂。所以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卖上价,我就卖;卖不上价,我宁可摆在家里。”然而,对于记者提出的“制订这些价位有何参照”的问题,许多民间艺人却回答不出所以然来。

多彩的文明待兴的产业

盘点黑龙江民间工艺

作为边疆大省、拥有众多北方少数民族的黑龙江,真的是无“宝”可寻吗?当然不是。从东北文博会归来,记者到省文联长期陈列的《黑龙江流域民族萨满文化艺术展》参观,发现这里陈列的600余件民间艺术品制作精良,文化特色突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走进展馆,一种古朴、凝重的氛围扑面而来,一件件以“萨满文化”为主线穿起来的北方民间艺术品,令人仿佛置身北方古老民族的文明隧道:萨满神鼓、鱼皮服饰、桦皮制品、黑陶、木雕、根雕、剪纸……一件件民间艺术精品,因为具有了很高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为观者拼起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北方民族的文明世界。

展馆负责人、省民协副主席王益章介绍说,黑龙江自古以来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满、蒙古、朝鲜、回等民族同汉族一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工艺品。从民族风格、民俗风情、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使用功能等角度观察,许多工艺品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如女真的铜镜、蒙古族的毛纺毡毯、鄂温克族的绣花地毯,再如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刺绣、满族的青瓷、海伦剪纸、蒙古族的玉器、赫哲族的鱼皮鱼骨制品,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桦木桦皮制品等等,它们历史悠远,民族特色鲜明。其余如林甸的芦苇工艺、阿城的仿古青铜和板皮雕、肇源的布贴画、哈尔滨的布塑、木雕、麦秸画以及勃利的黑陶、呼兰的通草蝴蝶、散见于全省各地的皮影等等,制作精美,各具特色。

我省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师刘恒甫说:“北方民间艺术是宏大的群体艺术,不仅包容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更饱含着北方汉民的精巧之作。然而,不论哪一种门类,都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相适的艺术风格,那就是粗犷、泼辣、古朴、向上的品质;都张扬着如同‘车轱辘菜’那般‘压不死、辗不烂’的生命活力和无限生机。”

近年来,我省的民间工艺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在省内外广受好评的艺术品牌。如同江市民间工艺家刘升的赫哲族鱼皮服饰、徐国的鱼骨艺术,黑河市工艺美术师刘恒甫、莫鸿苇、陶丹丹的桦皮工艺品系列,阿城市翟孟义的重彩木版画,五常市陆洪章的圆木雕,哈尔滨市季玉梅、张密林的民俗泥雕,海伦市傅作仁的满族剪纸,方正县剪纸艺术家倪秀梅的剪纸等等,都曾获得过国家级大奖。

王益章说:“传统看法认为,黑龙江地区开发较晚,社会历史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积淀不如南方省份深厚,因此民间工艺较南方逊色。但是我们认真研究后发现,我省的民间工艺资源自身独有的优势还是非常显著的。不仅种类纷繁多样,而且地域和民族色彩突出,黑土、冰雪情调浓郁。只要挖掘充分,合理利用,同时增强其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精益求精,它们必将在国内乃至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著名品牌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省已经拥有了鱼皮工艺、桦皮艺术、海伦剪纸、绥棱黑陶等一批民间工艺的知名品牌,但是与我省丰富的民俗资源相比,这些还远远不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艺术品市场的升温,黑龙江民间工艺品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但其中不乏劣质产品的出现,相互克隆、千篇一律、样式泛滥等现象已经制约了我省民间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因此,努力打造黑龙江民间民俗产品、特别是旅游产品的著名品牌,便成了当务之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