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多彩民间文艺“迷倒”民协专家
广西新闻网
2013-11-23
赵燕妮 莫海燕

总人口43万的田东县,拿出20多项民间文艺冲击综合要求极高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这不由得让中国民协专家咋舌: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在广西更是第一个“吃螃蟹”!

11月18日,由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文联副主席、研究员韦苏文,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晔媛,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朴永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月红,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施爱东,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等组成的中国民协专家组,深入田东县考察评估该县申报“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情况。田东县多彩的民间文艺,将各位民协专家“迷”得如痴如醉。

壮族“唐皇”韵味悠长

在田东县林逢镇,11月18日恰逢首届中国壮族唐皇文化节隆重举行,壮族民间说唱艺术“唐皇”,让中国民协专家耳目一新。

田东县的民间文艺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目前在田东流传的主要民间文艺种类大体有民间戏曲、山歌、民间手工艺等。壮族说唱“唐皇”,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以坐唱的形式出现,专门述说唐王朝的人和事,故称“唐皇”。“唐皇”主要流传于右江盆地壮族聚居地,用北路壮话说唱。在民间目前流传的唐皇剧本主要有三种:一是专说唐朝的人和事如《李旦与凤娇》、《薜仁贵》等;二是民间故事或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三是现代新编剧本。

面对中国民协专家和来自十里八乡的观众,林逢唐皇说唱团及林逢小学唐皇合唱团一一登台,唱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福地林逢》、《林逢糍粑香天下》等剧目,引起阵阵喝彩声。

“‘唐皇’曲调平稳流畅,感情委婉、细腻,抒情性强。”田东县委宣传部有关人员介绍,“唐皇”唱词多为七字句,严格讲究壮话押韵,以清唱、坐唱为表现形式,明清时期演唱中有时配木叶伴奏,现代更是融入多种乐器配音,是壮族民间喜爱的曲艺艺术之一。

台上演员倾情演,台下观众如痴看。“以前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父辈们在街上唱‘唐皇’了。”今年75岁的林婆婆一边看着台上的“唐皇”表演,一边告诉记者。唱“唐皇”在林逢镇由来已久并且盛行,旧时的林逢圩街亭一直是林逢长辈歌手艺人演唱“唐皇”、交流感情的地方,家族老少、兄弟姐妹、婆媳妯娌等合唱是家常事。

据了解,田东目前广为流传的民间戏曲古老剧种主要有壮剧、邕剧、粤剧、师公戏、彩调剧等5个剧种和壮族民间说唱艺术“唐皇”。

“田东是个有戏的地方。”中国民协专家如此感慨。

瑶族金锣舞魅力四射

走进作登瑶族乡梅林村,嘹亮高亢的瑶族唢呐让中国民协专家耳朵为之一亮。而绚丽多姿的瑶族金锣舞映入眼帘,更是让他们兴奋不已:“这是多么有魅力的民族舞蹈啊!”

抬腿击锣、靠步点锣、双槌过头、双槌背击、急转点锣……穿着色彩缤纷瑶族服装的梅林村民,欢跳的金锣舞让专家们看得眼花缭乱。

瑶族金锣舞流传于作登瑶族乡的各瑶族村寨,是田东县境内布努瑶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性作品,舞蹈动作多来源于瑶民的生产生活。旧时只限用于酬神、祭祀、驱邪等民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金锣舞已演变为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五月二十九晚九节瑶山贺新春庆丰年的主要祭祀舞蹈。金锣舞多以集体舞为主,人数可三五人,也可百千人。金锣舞场面宏大,生命的张力和艺术的美贯穿全程。

瑶族金锣舞的传承人阮世伯说,梅林村2000多人几乎人人会跳金锣舞。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开锣,村里的老人先敲金锣,然后按辈分年岁轮流敲锣跳舞到天亮。“大家都认为这样可以祈求来年吉祥如意。”阮世伯说道。

梅林小学的学生,上到五、六年级,便有金锣舞的学习。“我们都很喜欢跳金锣舞。”六年级学生兰金源说,她只学了一个星期,就可以跳得像模像样了。“那是因为孩子们从小就看到父辈们跳金锣舞,所以学起来很容易。”班金红老师在梅林村长大,他负责教授孩子们金锣舞。“学校从2008年开始开设金锣舞教程,主要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班金红认为,从娃娃教起,可以让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更好更广地传承。

“想不到金锣舞的民间活跃程度如此之高。”“想不到金锣舞的参与群众如此之多。”“想不到小学生也能把金锣舞跳得这么好!”在金锣舞激昂高亢的锣声中,中国民协专家连连赞叹。

原味山歌优美绕梁

“我在民间文艺领域行走了几十年,侬歌还是第一次听说。”刘晔媛专家在11月18日下午召开的田东县申报中国民间文艺之乡评估汇报会上忽然“发难”:“田东侬歌到底是什么调?山歌传承人能不能现场来一段?”

“(壮语)眉西不叫学昊凌,劳时平油学点灯,平油点灯他烈目,山歌尾唱他刘平。(汉语翻译:蜜蜂飞进百花园,侬歌越唱心越甜,歌声嘹亮多甜美,壮乡歌海永翩迁。)”田东县文化馆副馆长农正甫站起身,亮开嗓子唱起来。

山歌是田东流传最久、最广、最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文艺形式,有嘹歌、排歌、侬歌、蔗园山歌、瑶族山歌等,田东山歌的丰富多彩,堪称我国少数民族歌园里的奇葩。侬歌在表现形式上,大量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起兴、夸张等手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壮族人民感情和智慧的结晶。

此时此刻,田东侬歌那高亢嘹亮的音调,优美押韵的旋律,让刘晔媛不禁当场叫好!当她听说田东侬歌还是双声和唱时,更忍不住惊呼:“这是很好的原生态音乐素材啊!”

让专家惊呼的不止是余音绕梁的山歌,田东在保护传承民间文艺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让他们心动:

2010年,作登瑶族金锣舞、那拔排歌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

2012年,师公戏、唐皇申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以来,先后有14人被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并建立了义圩福旺彩调、思林广养嘹歌、林逢唐皇、四平师公戏、仑圩邕剧、梅林瑶族金锣舞、江城壮戏、龙舟文化等8个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传承基地。

“就像田东侬歌一样,田东的本地民间文艺有底蕴、有传承、有特色、有挖掘,我会考虑投给田东一票。”在报予农正甫演唱田东侬歌热烈的掌声之后,刘晔媛说道。

总人口43万的田东县,拿出20多项民间文艺冲击综合要求极高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这不由得让中国民协专家咋舌: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在广西更是第一个“吃螃蟹”!

11月18日,由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文联副主席、研究员韦苏文,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晔媛,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朴永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月红,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施爱东,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等组成的中国民协专家组,深入田东县考察评估该县申报“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情况。田东县多彩的民间文艺,将各位民协专家“迷”得如痴如醉。

壮族“唐皇”韵味悠长

在田东县林逢镇,11月18日恰逢首届中国壮族唐皇文化节隆重举行,壮族民间说唱艺术“唐皇”,让中国民协专家耳目一新。

田东县的民间文艺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目前在田东流传的主要民间文艺种类大体有民间戏曲、山歌、民间手工艺等。壮族说唱“唐皇”,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以坐唱的形式出现,专门述说唐王朝的人和事,故称“唐皇”。“唐皇”主要流传于右江盆地壮族聚居地,用北路壮话说唱。在民间目前流传的唐皇剧本主要有三种:一是专说唐朝的人和事如《李旦与凤娇》、《薜仁贵》等;二是民间故事或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三是现代新编剧本。

面对中国民协专家和来自十里八乡的观众,林逢唐皇说唱团及林逢小学唐皇合唱团一一登台,唱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福地林逢》、《林逢糍粑香天下》等剧目,引起阵阵喝彩声。

“‘唐皇’曲调平稳流畅,感情委婉、细腻,抒情性强。”田东县委宣传部有关人员介绍,“唐皇”唱词多为七字句,严格讲究壮话押韵,以清唱、坐唱为表现形式,明清时期演唱中有时配木叶伴奏,现代更是融入多种乐器配音,是壮族民间喜爱的曲艺艺术之一。

台上演员倾情演,台下观众如痴看。“以前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父辈们在街上唱‘唐皇’了。”今年75岁的林婆婆一边看着台上的“唐皇”表演,一边告诉记者。唱“唐皇”在林逢镇由来已久并且盛行,旧时的林逢圩街亭一直是林逢长辈歌手艺人演唱“唐皇”、交流感情的地方,家族老少、兄弟姐妹、婆媳妯娌等合唱是家常事。

据了解,田东目前广为流传的民间戏曲古老剧种主要有壮剧、邕剧、粤剧、师公戏、彩调剧等5个剧种和壮族民间说唱艺术“唐皇”。

“田东是个有戏的地方。”中国民协专家如此感慨。

瑶族金锣舞魅力四射

走进作登瑶族乡梅林村,嘹亮高亢的瑶族唢呐让中国民协专家耳朵为之一亮。而绚丽多姿的瑶族金锣舞映入眼帘,更是让他们兴奋不已:“这是多么有魅力的民族舞蹈啊!”

抬腿击锣、靠步点锣、双槌过头、双槌背击、急转点锣……穿着色彩缤纷瑶族服装的梅林村民,欢跳的金锣舞让专家们看得眼花缭乱。

瑶族金锣舞流传于作登瑶族乡的各瑶族村寨,是田东县境内布努瑶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性作品,舞蹈动作多来源于瑶民的生产生活。旧时只限用于酬神、祭祀、驱邪等民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金锣舞已演变为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五月二十九晚九节瑶山贺新春庆丰年的主要祭祀舞蹈。金锣舞多以集体舞为主,人数可三五人,也可百千人。金锣舞场面宏大,生命的张力和艺术的美贯穿全程。

瑶族金锣舞的传承人阮世伯说,梅林村2000多人几乎人人会跳金锣舞。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开锣,村里的老人先敲金锣,然后按辈分年岁轮流敲锣跳舞到天亮。“大家都认为这样可以祈求来年吉祥如意。”阮世伯说道。

梅林小学的学生,上到五、六年级,便有金锣舞的学习。“我们都很喜欢跳金锣舞。”六年级学生兰金源说,她只学了一个星期,就可以跳得像模像样了。“那是因为孩子们从小就看到父辈们跳金锣舞,所以学起来很容易。”班金红老师在梅林村长大,他负责教授孩子们金锣舞。“学校从2008年开始开设金锣舞教程,主要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班金红认为,从娃娃教起,可以让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更好更广地传承。

“想不到金锣舞的民间活跃程度如此之高。”“想不到金锣舞的参与群众如此之多。”“想不到小学生也能把金锣舞跳得这么好!”在金锣舞激昂高亢的锣声中,中国民协专家连连赞叹。

原味山歌优美绕梁

“我在民间文艺领域行走了几十年,侬歌还是第一次听说。”刘晔媛专家在11月18日下午召开的田东县申报中国民间文艺之乡评估汇报会上忽然“发难”:“田东侬歌到底是什么调?山歌传承人能不能现场来一段?”

“(壮语)眉西不叫学昊凌,劳时平油学点灯,平油点灯他烈目,山歌尾唱他刘平。(汉语翻译:蜜蜂飞进百花园,侬歌越唱心越甜,歌声嘹亮多甜美,壮乡歌海永翩迁。)”田东县文化馆副馆长农正甫站起身,亮开嗓子唱起来。

山歌是田东流传最久、最广、最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文艺形式,有嘹歌、排歌、侬歌、蔗园山歌、瑶族山歌等,田东山歌的丰富多彩,堪称我国少数民族歌园里的奇葩。侬歌在表现形式上,大量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起兴、夸张等手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壮族人民感情和智慧的结晶。

此时此刻,田东侬歌那高亢嘹亮的音调,优美押韵的旋律,让刘晔媛不禁当场叫好!当她听说田东侬歌还是双声和唱时,更忍不住惊呼:“这是很好的原生态音乐素材啊!”

让专家惊呼的不止是余音绕梁的山歌,田东在保护传承民间文艺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让他们心动:

2010年,作登瑶族金锣舞、那拔排歌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

2012年,师公戏、唐皇申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以来,先后有14人被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并建立了义圩福旺彩调、思林广养嘹歌、林逢唐皇、四平师公戏、仑圩邕剧、梅林瑶族金锣舞、江城壮戏、龙舟文化等8个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传承基地。

“就像田东侬歌一样,田东的本地民间文艺有底蕴、有传承、有特色、有挖掘,我会考虑投给田东一票。”在报予农正甫演唱田东侬歌热烈的掌声之后,刘晔媛说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