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担任导演,第一次涉足戏曲,第一次用舞蹈诠释一部小说,“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品牌舞蹈系列演出走到第七季,王亚彬再次挑战自己,渴望冲刺新高度。
8月19日,由舞蹈家、编舞王亚彬在国内创立的“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品牌舞蹈系列演出第七季——舞剧《青衣》在京发布首演消息,宣布将于10月4日至6日三天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并开启世界巡演, 10月19日和20日还将登陆上海国际艺术节。
舞剧《青衣》系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201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创作项目,由亚彬舞影工作室策划,并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制作。该剧根据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由王亚彬出任导演、编舞及主演,同时邀请国内著名戏曲艺术家裴艳玲担任戏曲顾问,青年作曲家郭思达以及亚彬工作室委约作品《Genesis生长》的波兰作曲家奥尔加·瓦季齐柯沃斯卡担任联合作曲,世界闻名的阿库·汉姆舞团的服装设计师中野希美江和舞美设计师迈特·迪力,以及著名灯光设计威立·西塞共同加盟,黎星、单思涵、毕然、钱琨、王明超等众多国内优秀青年舞者参演。
“生命该如何寄托? ”这是王亚彬此次创作探讨的核心。何以锁定这样带有深深哲学意味的命题?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给王亚彬的触动自不待言。王亚彬告诉记者,自2012年参与演出毕飞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长篇小说《推拿》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饰演金嫣一角时,就深深地被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所打动。“他笔下的女性形象非常细腻、专注、执著,他的笔触没有过多浮华,却带有一定的温度,文字朴素,却能在人物描述中扎得极深,读来像扎针灸的感觉。 ”王亚彬坦言,从那时她便重读了《青衣》 ,将之改编成舞剧的想法也开始萌芽。在王亚彬看来,她所饰演的金嫣和《青衣》中的主人公筱燕秋都是内心世界极具戏剧感的女性。
对生命的思考可以被优秀的文学作品激活,但这往往需要生命个体自身积累为其做准备。从这个意义而言,如果说第六季的舞剧《生长》是创作者基于多年对肢体语言的探索,从而诠释本体意义的人类生命的生长,那么《青衣》则成为这种思考向生命精神层面纵深的演进。正如王亚彬所说,“追问生命如何寄托,也是在探求该如何看待时间” 。或许是源于不停歇的艺术创作对于心灵与精神不断的刺激, 《生长》的欧洲巡演过程,也成了《青衣》的创作逐渐清晰成形的过程。“就是在欧洲回北京的飞机上,十几个小时中我一刻没合眼,豁然开朗,把小说可以改编成舞段的部分非常顺畅地罗列出来了。 ”彼时,历经几年的改编思路终于成熟。
“70 %左右在跳自己! ”这是记者对于该剧中角色多大程度承载个人表达的量化追问后王亚彬给出的数字。或许正如无数艺术创作都会有的内在逻辑,拥有共鸣、找到自己,才是创作永恒的发力点。而在《青衣》中,王亚彬不仅获得了自己的对位,亦寻觅到了她虔诚请教的裴艳玲的艺术创作心路,并超拔出来,从中找到东西方艺术家乃至所有人所共有的精神内核。“无论是裴艳玲老师、故事的主人公筱燕秋还是我自己,作为艺术工作者都有对艺术追求的孤独、执著、激情,而每个普通大众又何尝不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我相信我们的演绎会让世界观众看到,这不仅是一部中国小说,更突出了对人的描述、对人本身的关怀。 ”王亚彬说。
从国际视野去定位创作,这无疑也是王亚彬多年与国际同仁密切合作以及作品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然结果。王亚彬以唐诗宋词再好也要通过翻译的媒介让世界了解来说明,中国故事、中国舞蹈必须做适当转化才会被国际主流观众所接受,而让“中国创造”与世界接轨也一直是她创作的重要目标。由此, 《青衣》将以最为世界舞台所接受的当代舞为主要方式进行演绎。75分钟内,将有“蒙太奇”般的舞台叙述,以及现实与梦想、潜意识与超现实等非线性交叉叙事结构,成全舞蹈的弹性空间与表演。借剧情需要,作品也将以“戏中戏”的方式将手眼身法步等中国传统京剧经典元素,以及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魅力融入其中。“这就像国外的品牌传入中国一定要本土化,比如肯德基本没有粥,但到了中国一定得有粥” ,王亚彬自信,这样的有机融入一定会让国际观众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