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艺讲堂邀来音乐伉俪
2013年12月7日,本报与四川省文化馆联合主办的“巴蜀文艺讲堂”第二期如期举行。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会长王祖皆与中国歌剧研究会理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卓娅夫妇应邀作为主讲嘉宾,为听众讲解了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并带领大家深度赏析了民族歌剧《党的女儿》。
中国歌剧如何产生?
源于意大利 本地水土养活它
张卓娅: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歌剧。歌剧是一门外来艺术,16世纪的时候起源于意大利。中国歌剧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以来,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非常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老一辈歌剧艺术工作者的努力追求下,曾经创造了中国歌剧的辉煌。
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在本土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跟我们本土文化相结合,跟群众的欣赏习惯相结合,就是要接中国的地气,服中国的水土,这样才可能扎根、开花、结果。中国歌剧从开始以来就有过很多优秀的作品,比方说《白毛女》《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看歌剧、唱歌剧、学演歌剧。《北风吹》、《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红梅赞》、《洪湖水浪打浪》,那简直是人人都唱。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文化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多元,歌剧非常深入人心,而且这些作品在历史上确实给人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改革开放后,很多歌剧艺术工作者,包括后来一些年轻作曲家,投入到新的歌剧的创作当中。30多年来不断的努力、探索和创新,产生了一批新的作品,都活跃在现在的歌剧舞台上。
南北音乐“杂交”求突围
“竞标”确定《党的女儿》音乐主题
王祖皆:现在我来讲第二个问题,关于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先讲讲它的创作背景。《党的女儿》的创作是为了纪念建党70周年。这时候就调我们去,让我们为主来创作《党的女儿》的音乐。因为《党的女儿》初定做成“板腔体民族歌剧”。我想,那么短的时间,一定要有一个搞“板腔体民族歌剧”的懂行的、有经验的剧作家。于是在领导的支持下,调来了《江姐》的编剧阎肃老师。当时时间很紧张,还调来了其他很多人,集中了最优秀的力量,流水作业。
过去的民族歌剧很多,我们怎么突破?怎么搞出新意来?我们需要从形成“包围”的民族歌剧中寻求“突围”。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个节目,山西的南路梆子,也就是运城的蒲剧,有个节目叫《苏三起解》,深深打动了我们。我们当时就把它转录下来,然后记谱,把它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因为《党的女儿》当时已确定是彭丽媛主演,她的演唱风格很大气、很高亢。《党的女儿》的故事是江西的,江西有兴国山歌、采茶戏。这些音乐很好,但是不一定非常适合彭丽媛。所以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就用“杂交”的方式。我们用山西蒲剧音乐素材和江西地区音乐素材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了《党的女儿》女主角田玉梅的首唱段《血里火里又还魂》。它是“商”调式(也就是“2”调式)的,非常好听,而且可以造成很多调式转换的可能,另外“商”调式既有阳刚的一面,又有阴柔的一面。因为剧中我们要表现的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她有信仰,有革命的阳刚的一面;但是她也有个孩子,因此也具有母亲的阴柔的一面。那么用蒲剧的一些音乐元素,和江西的兴国山歌、采茶戏“杂交”,既富有地域特色,又保留了它阳刚的一面,让它来适应彭丽媛的演唱风格,适合女主角的人物塑造。
当时被选中为《党的女儿》作曲的不止我跟卓娅,很多人都同时在写,竞争很激烈。我们写完这个唱段以后,把名字抹掉,作曲自己唱个小样,唱完以后把录音一份交给领导,一份交给彭丽媛去选。彭丽媛在钢琴上试了一下,这感觉是她要的感觉,最后领导和彭丽媛都选了我们创作的这个首唱段,从而确立了全剧的音乐主题。
“共渡难关”完成创作
主要唱段被广为传唱
王祖皆:因为用我们的主题,我就提出“不分你我,共渡难关”,交出去的东西就是我们这个组集体交出去的,内部不能“打仗”,“打仗”就完不成任务。因为18天要完成六场戏,3天要完成一场戏,那必须统一思想。实际上每场戏大家只能写两天半,流水作业,剧本也是的。第一场剧本完成以后,送到我们音乐组,音乐组开会、分工,分工以后大家回去写,写两天半,然后留出半天来统一下稿子,大家帮助提意见,稍微修改一下。唱一个录音小样,然后把录音和谱子人手一份,分发给导演和演员。第二天就排这场戏。有时候排戏,演员还没学会唱段的时候,就放着我们演唱的录音走地位,硬是18天完成了六场戏。
后来,《万里春色满家园》、《天边有颗闪亮的星》、《血里火里又还魂》、《生死与党心相连》等唱段,成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有的还被指定为声乐大赛的规定曲目,被广为传唱。
延伸阅读
歌剧《党的女儿》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该故事发生于1935年,江西老根据地的红军北上抗日后,“杜鹃坡”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女共产党员玉梅死里逃生,又受到叛徒马家辉的纠缠,幸亏马家辉妻子帮助,玉梅才脱离了危险。玉梅等人上山去找党的组织,3位坚强的共产党员自发成立了党小组,领导群众坚持斗争。不久,玉梅等为掩护一位通讯员,英勇就义。
该剧1991年上演以来,已经演出500多场,创造了新时期中国原创歌剧演出之最。1992年,该剧荣获国家文华大奖和文化编剧、表演、作曲单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