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不随俗 非遗怎么办
中国艺术报
2014-06-25
金涛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固然有利于交流的顺畅和交往的绩效,但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以及建立在这种方言基础之上的曲艺、戏曲乃至民歌,包括民间文学、口述文学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个问题很严重,这是时代带来的考验。

                                                               入乡不随俗 非遗怎么办

                                       ——专家研讨城镇化进程中外来人口带来的非遗保护新问题

“这两年去苏州研讨曲艺问题,我们首先不是讨论苏州评弹,而是讨论苏州学生会不会说苏州话。学习苏州评弹的表演,首先要学一门‘外语’ ,不是外国的语言,而是我们祖先经常用的生活语言——吴语,学习曲艺多了一道门槛。城镇化的大楼已然把我们拦在了跟祖先隔岸相望的迷蒙烟雨之中。 ”

6月17日、 18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4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吴文科如是说。吴文科所说的方言的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这也成为当今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度加大的一个新凸显的问题。在外来人口密集的东南地区,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苏州市作为中国最具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过去30年来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它的经济社会发展总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在2012年年初,苏州市人口超过1000万,进入超大型城市之列。到了去年底今年初,苏州市人口达到1300万,外来的700万人口已经超过本地的630万人口。吴文科认为,这不仅意味着苏州成为深圳之后第二个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而且给包括苏州评弹在内的各种曲艺形式,以及它们所依托的吴语方言,带来很大的挤压。

同样的情况在上海也很明显。近年来,上海的外来人口比例一路走高。吴文科指出,到2013年,上海的外地人口占到了40 %,极有可能在未来五到八年超过本地人口,而且这其中不光有中国的外地人,还包括来自海外的洋打工仔。外来人口的迅猛增加让吴文科等专家对于上海说唱、浦东说书等曲艺样式的发展忧心忡忡——花朵已经连根拔起,放在花盆里面,扔进黄浦江,冲向东海,找不着了。城市的彻底国际化,使得本土艺术保护形势严峻。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固然有利于交流的顺畅和交往的绩效,但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以及建立在这种方言基础之上的曲艺、戏曲乃至民歌,包括民间文学、口述文学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个问题很严重,这是时代带来的考验。 ”吴文科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据他多年的田野调查,在县以下,从县到镇到村,人们的文化生活是接近的,也较容易保留当地原生态的文化样式。但是在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的大城市中,原有的本地文化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十几年来,陈连山将调查点放在湖北西北部山区,每年会带学生去那里做调查。当地的民歌很有名,被列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过去在各种场合都会唱民歌,但最重要的传承方式是在丧葬仪式上。当地的葬礼非常特别,基本不哭。老人去世通常停尸一天到三天,这三天晚上都要唱歌,整晚上唱,十来个小时歌声连续不断。当地人将刚去者叫做“新亡人” ,要跟新亡人对话,说你去世了,不要伤心,因为古往今来这么多王侯将相英雄贤良都去世了;你不要担心,你的孩子给你找了最好的坟墓,未来也会很幸福。这样唱歌来安慰死者。同时也唱很多孝顺的歌代替死者的后代表达哀思和孝顺的心意。丧葬上演唱有时很严肃,比如请神、安慰死者;但是有时又开玩笑,甚至演唱色情的歌曲,娱乐性也很强。那种气氛大大冲淡了死者家属的悲伤情绪,所以家属一般不哭,只是在开定棺材盖的时候才会哭。这里面充满了人生智慧。

陈连山说,这些民歌演唱活动在十堰下边的乡村是普遍的,家家户户都做。到了镇一级、县城一级,也是普遍都有。但到了现代的移民城市十堰,这里大量的市民从东北、上海迁来,居民的成分非常复杂,很多已经不是鄂西北山区本地原来的居民,他们就不会接受本地原有的文化。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研讨中,很多专家都谈到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空间、文化根脉、文化生态的保护问题。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不仅仅是某一种技艺、某一种艺术样式的保护,而是需要对整个城镇文化生态的维持与呵护。正如吴文科所说:“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先要倒过来,保护它生存和发展的植被依托,或者叫做文化基础,或者我称之为的文脉。对‘毛’的保护已经追溯到对‘皮’的保护。很多各界的方言、口语正在城镇化进程中被有意无意地大量稀释、挤压乃至替代和淘汰,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压力和困境更大。我们忧虑、关注、呼吁或者试图要回答的,就是怎么样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脉。这个文脉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承传的源头活水,包括各种必要的生态条件,好比植物或者动物之于土壤、空气、阳光和雨露这样一些必不可少的生存发展要素。 ”吴文科个人的体会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底无非就是如何使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接天时、下接地气,左右逢源、持续发展。城镇化不是空壳化,不是钢筋水泥化,不是经济GDP化,也不是简单给乡村人办一个城市户口簿化,而是要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智慧城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