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海鹰的名字,也许有些人一下子还转不过弯来;如果提起那首《弯弯的月亮》,又有几个人能说不知道、不喜欢、没哼唱过呢?李海鹰,正是这首令无数人为之倾倒的流行歌曲的词曲作者。
近日,李海鹰音乐工作室落成,成为广东省中山市首个由政府推动成立的名人工作室,意在发挥名人效应,借工作室吸引各地艺术家、加强文化交流。李海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音乐创作至今,创作的《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七子之歌——澳门》等歌曲曾经风靡整个华人社会,是华语流行音乐界跨年代、跨领域、跨风格的顶级作曲家。
雨水淋出《弯弯的月亮》
歌曲《弯弯的月亮》原是电视艺术片《大地情语》的插曲,是一首华语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品。词曲作者李海鹰抓住流行音乐的精髓,并成功地与古典、民族元素进行嫁接,一举造就了当代音乐界流行歌曲的一座高峰。这首歌创作于1989年,1988年青歌赛冠军歌手陈汝佳首唱此歌后立刻声名鹊起;一时间许多歌手也都纷纷翻唱这首歌,然而并无惊艳,后经刘欢重新演绎,并拍摄成MTV在央视频频播出,遂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一首国人熟知并十分喜爱的流行歌曲。
李海鹰创作《弯弯的月亮》的时候,中国乐坛正在盛行“西北风”。所有人都觉得,把歌写成那样才能好卖。当时,音乐电视片《大地情语》制作组请李海鹰配插曲,用李海鹰的话说,当时真是“灵光一闪”,差不多半小时就把曲子写好了,取了个名字就叫“弯弯的月亮”。这首歌是典型的广东调,整个被雨水淋出来的感觉,跟整体上高亢、硬气的西北风完全是两种路子。写完、录出之后,很多行家都说实在太阴柔了。《黄土高坡》作曲者苏越甚至摇着头说:“软绵绵的,儿歌一样的东西,怎么出得来?”李海鹰偏偏找来当时被认为“声音很飘”的刘欢试唱,软绵绵的《弯弯的月亮》,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弯弯的月亮》向人们展示出来的是诗一样的意境:“月亮——小桥——小船——河水”,一连串充满温情的“弯弯”,仿佛是一笔一笔勾描出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当听者正沉浸其中美好意境的时候,作品却猛然间来了一个“欧·亨利式”的突转,又爆发出另一种情绪来:“今天的村庄——过去的歌谣——惆怅忧伤——穿透胸膛”。这是一种痛苦的呐喊,也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更是一种爆发的力量。
真正的艺术是不分雅俗的,或者毋宁说是雅俗兼备的。正如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一开始也是通俗文学,但经过时间的淘洗,终成为家喻户晓人人仰慕的高雅文学、经典佳作一样,歌曲《弯弯的月亮》也是如此,它的强劲影响力远不止于流行乐坛,随着知名度的迅速提升,这首歌曲凄美清亮的光辉也照进了高雅音乐的殿堂。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把这首流行歌曲改编成钢琴曲,使之成为自己在音乐会上演奏的固定曲目。1994年11月,北京首都体育馆“《弯弯的月亮》李海鹰个人作品演唱会”上,刘诗昆欣然出场演奏了这支曲子。严肃音乐家跻身流行音乐演唱会并倾力演奏之,这也是中外音乐史上少有的一个案例。
用音乐寻找精神家园
《弯弯的月亮》曾被巫启贤、吕方翻唱成港台地区的热门歌曲,歌词也被改成了思乡的风格,但在李海鹰看来,这首歌压根儿不是想说思乡,它表现的其实是一种回望—— 一种从现代社会向农业时代的回望,一种现代人向旧有传统精神家园的反观,这种回望或反观,与文学思潮的寻根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但又不是纯粹的寻根。李海鹰说:“不能否认人们都有寻找精神家园的倾向,中国不是宗教国家,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曾被割裂过,所以中国人更有一种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但不论是寻找还是回望,在那个时代,都不会明白自己的心究竟该往哪里摆,如同歌曲《一无所有》里唱的‘我曾经问个不休’”。
一首歌曲能做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份儿上,必有其不为人知的“杀手锏”。有人问起李海鹰创作灵感的源头是什么,李海鹰回答:“要说源头,还得算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我研究传统文化,不是上下五千年一起看,我是从古代吸取营养,然后作用于现代。我觉得,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就开始变了,到‘五四’之后又变了。自从‘五四’之后,中国就一直没有好的、可以算得上是流行作品的东西出现。”
创作《弯弯的月亮》,让李海鹰找到了自己的根,那就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无比深厚的传统文化。他很明白,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要想拥有深度,就不能背对传统,而应当向传统文化、历史精神致敬,恭恭敬敬做它们的小学生,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肉身与灵魂结缘。李海鹰作为一位音乐家,他关注的不仅仅是音乐艺术本身,还有能给音乐艺术增添文化底蕴和正能量的思想文化资源。他在从事流行歌曲创作的时候,时时不忘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他认为,一首流行歌曲,如果不使它流向轻佻、漂浮的低俗泥淖,就应该考虑得更多,观照得更深。正是基于这种思量,他在研究传统文化的时候,不是单纯地为研究而研究,或者说将古代的东西生硬地揉进作品里。从元明清的戏曲剧本,到更为远古时代的伦理道德,他都一一拜谒,决不轻易放过。在他看来,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个阶段,很多传统的东西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石,有些看似炫幻时髦的东西不会是我们民族生存的基础。
收放自如的创作之路
李海鹰16岁就走上了音乐创作道路,那一年,他进入广州粤剧团,当上一名小提琴手兼创作员。此后,他经历、参与并见证了内地流行音乐的起步与发展。一度,内地流行乐坛几乎就是国外与港台流行歌曲的“翻唱集中营”。彼时的李海鹰,也在其中摸爬滚打。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记得,早在1985年,广州举办了内地原创流行音乐的第一场大奖赛——“‘红棉杯’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其中,由李海鹰作曲、陈小奇作词的《黄昏的海滩》以并列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羊城十大新歌”称号。而《弯弯的月亮》照亮20世纪90年代初内地流行乐坛,则是在《黄昏的海滩》之后。
创作需要激情,也需要灵感,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因为创作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情绪放纵,相反,创作是对情感收放的一种控制和把握。李海鹰成功创作歌曲《弯弯的月亮》之后,快马加鞭未下鞍,又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我不想说》《走四方》《我的爱对你说》《七子之歌》《蔓延》《爱如空气》等歌曲。其中《弯弯的月亮》曾被《北京晚报》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最有影响的10首歌曲之一。音乐短剧《过河》《地久天长》《不见不散》、音乐剧《未来组合》《寒号鸟》、影视剧音乐《鬼子来了》《赛龙夺锦》《黑冰》《背叛》《荣誉》、动画片《西游记》《哪吒》中的主题曲都是他的作品。李海鹰根据闻一多诗歌谱曲的《七子之歌——澳门》随电视片《澳门岁月》播出之后,深深地打动了海内外亿万华人的心,传遍海内外。在澳门,这首歌的反响尤为强烈,不但在各种庆祝回归的大小活动中被广泛演唱,而且经常在大街小巷中响起。对此,李海鹰感到非常欣慰,他觉得,自己是在用音乐的形式与闻一多这位他从小敬仰、杰出的文化先辈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
因为流行音乐创作领域取得的成绩,李海鹰获得荣誉无数:其中包括全国、全军、省、市以及海外音乐创作奖百余项,并且他还担任了中央电视台1989年春节晚会音乐指导,1998年、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音乐统筹。同时,他还担任了中国轻音乐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广东音乐家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李海鹰这位从珠江之滨走出来的音乐人的名字,被圈内外的专家、艺术家和音乐发烧友们广为熟知,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当代音乐艺术家之一,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位艺术家的谦逊和清醒,近年来先后前往奥地利和澳大利亚进修音乐,以提升自己的音乐艺术创作水准。在内地流行音乐界,李海鹰拥有“跨界音乐大师”之美誉。近年来,李海鹰与广州交响乐团合作了流行经典交响音乐会,演出曲目均改编自他创作的流行歌曲。将古典音乐流行化的这种做法,在国内交响界还是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