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中国书画千字文》诗书画印展观众好评如潮
新华网
2015-01-20
李朋芳

自1月17日军旅书画篆刻家张继《中国书画千字文》诗书画印展在军事博物馆开展以来,凭借作品精湛的艺术水准和别开生面的创作形式引发轰动效应,一时间广大观众好评如潮。

《中国书画千字文》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书画史,对中华五千年书画发展脉络与流派风格进行诗意化表述,对重要人物或事件作了高度浓缩的艺术概括。在创作形式上,张继将诗书画印融会贯通,用三年时间完成一篇彪炳千古的诗文、一百五十余幅诸体书法、三百多方精美印章和七十五米长巨幅画卷,彼此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其创作不仅涉及到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还涉及书法史、绘画史、篆刻史及文字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内容。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解放军书法院院长李铎对张继这次展览给了极高评价:“张继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发展。张继的隶书个性较突出,一看就是张继写的,而且有来路。《千字文》可以找到很多古本子,但是到他手里写出来后有种新的面貌,这就是继承和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讲继承,张继是做到了这一点了。我主张临立变创,他是先临再立,在立得住的基础上要变化创新,在变化创新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他做到了,他在这方面有突出的特点。

李铎说:“张继学得广,学得多,学得深,真草篆隶都学,除了学字内功以外,还学字外功。张继读书非常多,文学功底深厚,对书法来讲是一种养成、一种促进和一种提高。他很用功,在未来书法的道路上,他必定有新的贡献和新的创造,甚至在我们书法的历史上,在书法的长河中,他可以写下光辉的一笔,值得提倡、值得鼓励、值得学习。”

许多观众驻足于七十五米的历史画卷《图说中国书画千字文》前,赞叹不已,品读他的绘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引以为豪的华夏文明和正大气象。许多观众是通过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

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看完展览后说,这次展览特点明显:一是所有作品都围绕张继创作的《中国书画千字文》这个主题,而过去的主题性展览的内容是通过多个方面的。

二是用多种书体、多种形式去表现展览。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所有书家真、草、隶、篆、篆刻、绘画都懂,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能够几种书体都掌握,对于每种书体相互借鉴,相互升华,我觉得还是有好处的。

三是张继的展览给我们一种启发。做一个展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用两三个月时间写几十件作品就算完成了一个展览。张继作为一个书家,用三年时间做一个展览,在当代像这样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精益求精去做一个展览,这是我们所提倡的。

展览中,张继以307方印章表现《中国书画千字文》全部内容,作品多为四字一印,也有八字或两字一印,甚至有单字印。作品主要师承汉印、古玺,是历代流传的多种印式的融会。张继追求印外求印,以书入印,他除了以擅长的篆隶书体入印之外,还有草书印、楷书印、元押印等,都很有新意。而更具代表性的还是他各种面貌的篆书印,从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时期变化多样的文字、秦诏版文字,一直到汉将军印文字等。每方印章充满古朴情趣,金石气息,令观者回味无穷。张继介绍道:“这307方印章用了半年时间刻制完成,都是利用挤出零碎的时间进行创作,因为我还有工作以及社会活动,出差坐火车都带着石头带着刀,平时开车车上也放着这些东西,无论到哪里,如果有一个小时就可以刻一方。”

谈及此次展览最大的特点,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书协第六届驻会副主席陈洪武说:“我觉得这次张继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文心,文心是文人书家毕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我觉得张继他追求的是文心,他撰写《中国书画千字文》,把自己文学的功底、生活的历练,包括高格的人生追求融入其中,用文心来表达艺术,我觉得这是整个展览的基调,也是一个亮点。这次展览在当代书法界是很了不起的,翻开书法史我们也很难看到将绘画、书法、印章融合在一起进行艺术创作的先例,这是一项创举。”

张继讲起创作缘起时说到:“2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时曾创作过一部三字经,内容是关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和我对书法的理解,发表后资料遗失了。在2012年初觉得应该创作全新的作品,与传统文化有关,最后决定创作《中国书画千字文》,内容要表现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张继开始翻阅大量中国书法、美术发展历史的书籍资料,将所有资料内容浓缩,创作成四言诗,于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以二百五十句,每句十字,把《中国书画千字文》写出来,又用了半年时间,以二千五百字作了韵释,以十万字作详解,并付梓出版成书,便于读者学习理解。

谈及整个创作过程中最艰难的部分,张继说:“最难的当然还是这个‘千字文’,要按历史顺序、朝代顺序、要押韵、一千个汉字中一个字都不重复,可以说难度越来越大。‘千字文’是我这个诗书画印展览的一个本子,没有‘千字文’就没有这个展览,所以说这个‘千字文’创作投入的精力及难度都是一个挑战。”

分享